欢迎访问公航旅小额贷款官方网站!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顶部二维码

   |    帮助中心
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银行普惠金融全解读
来源:eResearch杨荣团队 作者: 更新于:2022-03-10 17:08:00 阅读:0

一、前言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普惠金融贷款将继续面扩、量增、价降。货币政策重心依然在托底,要求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同时要求综合融资成本率继续下降,包括实际贷款利率的降低、收费的降低。

普惠金融业务已经成为各类银行的重要的一块业务类型,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情况如何?这些年以来支持普惠金融的各项政策都有哪些?普惠金融发展的收益和风险都有哪些?未来发展趋势?那些银行将从中受益更加显著。这些都是本报告关心的主要内容。

二、普惠金融的界定和业务范围

(一)普惠金融界定

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定义,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是指为一些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并可以让他们承担的起成本,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具体的情况,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从而使他们的金融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使得社会发展更加充分、更加均衡,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普”的意思是扩大金融服务的外延,即所有金融服务需求者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惠”则强调合适,即金融服务需求者能够享受到合适的金融服务。最通俗易通的含义就是为社会所有人,尤其是被传统金融忽视的贫困和低收入人群等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普惠金融业务种类

1、普惠小微金融业务

加强对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者的金融服务,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稳定就业、鼓励创业的重要内容,保中小微企业对保就业、保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绝大数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资金缺口很小,扶一把就能活,在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银行业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以超常力度支持小微企业稳定发展。

为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特别是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人民银行创新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激励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大幅增加信用贷款投放。2021年4月初,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延长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实施期限有关事宜的通知》,决定进一步延长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实施期限至202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落实为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要求,通过提供“无还本续贷”产品、贷款展期、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有效减轻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数据显示,2020年银行业减费让利3568亿元,较2019年增加40%,与降低利率、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相配合,完成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2、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泛指向消费者提供融资服务,以解决收入和支出时间错配的问题,满足其购买生活耐用品和其他消费品需求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与传统金融服务主要覆盖高收入人群不同,消费金融更加体现了普惠金融的理念,将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长尾人群纳入到金融服务体系之中。消费金融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主体部分,不过对于大型银行而言,其零售业务更多以个人住房按揭为主,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零售业务更多由消费金融业务构成,比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零售业务的90%以上为消费金融)以及上海银行等。

3、乡村振兴、脱贫攻坚

金融业是实体经济支柱、社会运转命脉,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支撑。银行机构作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一直积极落实监管部门关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与影响,扎实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银行机构持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支撑,发挥金融扶贫主力军作用,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头部大行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创新金融服务体系,确保金融活水灌溉至贫困地区。中小银行立足区域、扎根地方,打通扶贫攻坚路上“最后一公里”,将金融“毛细血管”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将扶贫力量输送到广袤疆土上的每一个角落。

三、普惠金融的配套支持政策、业务规模和贷款利率走势

(一)普惠金融的配套支持政策

近年来,国务院多次研究部署普惠金融领域的政策措施,推动出台一系列货币信贷、差异化监管和财税政策,不断强化正面引导和负面约束,激励各类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国家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从体制机制上推动了商业银行敢贷、愿贷、能贷。

货币政策方面。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继续落实并完善对各类普惠金融服务机构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对资金投向、利率的传导功能,创设扶贫再贷款,同时发挥宏观审慎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人民银行决定自2021年12月7日起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下调后3个月、6个月、1年期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7%、1.9%、2%。

2020年6月初正式设立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2020年至2021年10月,银行累计对14.4万亿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其中支持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11.8万亿元,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9.1万亿元。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

差异化监管政策方面。建立差别化的监管指标体系,小微企业贷款适用优惠风险权重,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应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在下适用75%的优惠风险权重。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企业、三农、扶贫等普惠金融服务情况纳入监管评价体系,适当提高小微企业、三农等贷款不良容忍度,2020年人民银行明确提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不良容忍度。在此基础上,银保监会也考虑银行不同分支机构的实际情况,差别化地制定内部的容忍度。支持银行发行小微、三农专项金融债,拓宽普惠金融信贷资金来源。稳步推进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流转和收益权转让等业务创新,加速资金流转。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鼓励试点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鼓励通过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合规开展小微企业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

财税政策方面,对银行符合条件小微企业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对贷款合同免征印花税,准予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延续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扩大自主核销权。整合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包括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4个资金使用方向。

根据中国普惠金融政策发展沿革,2005年是“普惠金融”诞生之年,联合国正式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同年央行、商务部、国开行等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开展“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项目。2013年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奠基之年,党的十八届三中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表述中增加“发展普惠金融”。此后数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发展普惠金融”的内涵作了进一步补充。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至此,发展普惠金融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之一。2016年3月,为使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群,金融服务范围辐射弱势群体,央行、民政部、证监会、原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养老服务纳入了普惠金融覆盖的范围。

而随着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政策和配套措施陆续出台,但因信用体系不完备,普惠金融的发展面临着成本风险双高难题,这直接打击了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为了破解上述困局,2017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了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以期资金量大、信贷管理经验丰富的头部金融机构带头践行普惠金融。同年6月,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在总行层级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成为政府实施“定向调控”的重要工具。

自2019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都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的普惠金融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其每年普惠金融贷款增速不低于30%。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指出,要“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增强金融普惠性。”20221年9月份,央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提出,未来要进一步拓展普惠金融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而言,一是缩小普惠金融发展城乡差距,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二是补齐老年群体普惠金融服务短板,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三是提升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水平,通过金融赋能更好实现就业创业;四是完善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服务体系,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五是平衡好创新和风险的关系,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二)普惠金融业务规模

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速,普惠金融贷款涉及助学、创业担保、农户生产经营和扶贫等方面。2021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6.52万亿元,同比增长23.2%,增速比上年末低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99万亿元。

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3万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比上年末低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13万亿元,同比多增6083亿元。受国家政府的支持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首贷户、小微信用贷与供应链金融等扶持政策,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力度不断加大。

消费领域助学贷款较快增长,创业担保贷款持续增加。截至2021年末,助学贷款余额1468亿元,同比增长12.32%,比上年末增加1.43个百分点。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34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3亿元,同比增长6%;人民银行加强信贷政策引导,提高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最高贷款额度,支持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等重点人群创业就业。

作为银行机构进行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银行业扶贫贷款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8.95万亿元,比2020年初增长3.94万亿元,增长11.2%。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7.5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4万亿元,增长17.8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近3年持续高于银行业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除通过加强信贷投放,将资金精准滴灌地方外,银行业还贯通产业扶贫,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发力教育扶贫,服务与扶智齐头并进;创新消费扶贫,拓宽贫困地区销售渠道;定点结对帮扶,点对点协力共赢;推进公益扶贫,将温暖爱心传递四方,多措并举、点面共进,银行业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担当在各类实践行动中表现出来。

(三)普惠金融贷款利率走势

普惠金融贷款不仅是量增、面扩,更是价降。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优化存款利率监管,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在贷款利率变化方面,自2020年以来,中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稳中有降,在4.6%附近波动。2021年末, 中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7%,同比下降0.04%。

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从2018年到2021年,我国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逐期下降。2018年全年为7.34%;2019年全年为6.7%,较2018年下降0.64%;2020全年为5.88%,较2019年下降0.82%;下降幅度高于2019年下降幅度,原因在于疫情背景下,金融机构让利实体经济1.5万亿元。该下降趋势在2021仍在保持,2021年为4.98%,低于2020全年的5.88%。金融机构持续让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惠小微贷款利率在持续下降。

四、目前各家上市银行在普惠金融信贷投放和风险情况

(一)各类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市场格局

普惠型信贷市场中,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四大参与者。根据《2021年中国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大型商业银行的贡献比例最高,贡献比例从2019年的27.90%增长到2021年的34.37%,提高6.47%。原因有四:一是政策指示,国务院及银保监多次颁布政策通知大型商业银行加强普惠金融事业部的建设;二是指标压力,银保监构建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体系;三是能力支撑,大型商业银行的资金、业务等实力能支撑起普惠金融建设的重任;四是利率低,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信贷利率远低于银行业平均普惠信贷利率,如2019年五大商业银行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7%,低于银行业平均普惠信贷利率为6.7%。

农村金融机构普惠金融贡献比例较高。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众多、分散各地,且本就服务于本地小微企业,贡献比例从2019年的37.00%下降到2021年的31.74%,虽然下降了5.26%,但贡献比例也较高。其中常熟银行、张家港行为普惠金融质量发展较好的农商行。2020年下半年以来,常熟银行开启战略转型,战略重心“向下”发力乡村振兴领域,“向偏”服务普惠金融覆盖薄弱地区、“向信用”解决贷款难问题。息差连续改善。张家港行21年6月普惠小微贷款合计364.28亿元,较年初新增投放56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长额的67.76%,成为助推全行信贷发展的动力引擎。

(二)各家上市银行普惠小微信贷投放情况

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方面,国有银行发挥带头作用。建设银行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21年6月末,建设银行普惠金融小微贷款余额1.7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83.82亿元,但普惠金融小微贷款增速在国有大行中排名中垫底,环比20年末增长20.29%。普惠金融小微贷款余额排名第二的是农业银行, 2021年6 月末,农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1.2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97.60亿元,增速30.4%, 增速排名第三。普惠金融小微贷款余额排名第三的是工商银行,2021年6月末工商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0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912.95亿元,增长40.4%,增速位列第一。普惠金融小微贷款余额排名第四的是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小微贷款余额为8905.03亿。排名第五的中国银行2021年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81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5.8%,增速在国有大行中排名第二。交通银行普惠金融小微贷款余额为2935.68亿,处于垫底位置。

从普惠金融贷款客户数来看,国有大行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且与普惠金融贷款余额体量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位列第一的农业银行 2021年6月末有贷客户数为198.24万户,较年初增加41.51万户。按照2021年6月末贷款客户数相比于年初增速排名分别是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对应的增速具体为26.49% 、24.13%、23.01%、18.75%、6.27%、2.38%。

总体来看,国有大行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存有差距,但增速方面水平相当,已完成或很接近“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30%”的目标。国有大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其不断升级的科技能力息息相关,兼顾发展速度和质量。

从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来看,股份行、城商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继续高速增长。招商银行以5751.83亿元的贷款规模蝉联第一,较2020年末增长13.12%。其次是民生银行,截至2021年6月末,民生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4859.28亿元,环比上年末增长8.38%。位列第三的是平安银行,半年报中披露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438.95亿元,环比增幅22.10%。城商行中北京银行、江苏银行的单户授信1000万级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180亿、1069亿元,对应环比增速27.02%、25.44%。紧随其后的是杭州银行864.22亿;普惠金融贷款余额最低的是西安银行,规模约为50.51亿元。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环比增速方面,排在前三名的银行是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和华夏银行,对应增速分别为23.25%、22.10%、18.13%,排名第四的光大银行增速也超过了17%。但除平安银行外,其余三家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排名较靠后,兴业银行以2356.4亿元位居第六,其次是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贷款余额分别是2205.5亿元、1318.31亿元,位列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一。

整体来看,9家股份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集中在2000亿-6000亿范围内,平均规模约为3100亿;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在7%-24%范围内。由于受限于自身规模,城商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规模不及上千亿或上万亿的国有大行、股份行。但相比于20年只有两家城商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500亿,今年共有5家达到这一规模,北京银行、江苏银行的小微贷款余额更是超过了千亿规模。

(三)部分上市银行在普惠金融信贷投放利率和风险

贷款利率方面,通过金融机构传导促进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1年前7个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7%,较上年同期下降0.08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较上年同期下降0.14个百分点。2021年上半年工商/农业/中国/建设/交通 /光大银行全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分别为4.10%/4.09%/3.94%/4.17%/4.02%/4.86%,对比2020年末下降3/9/-1/14/6/40bp。“随着各项措施效果逐步显现,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效支持了小微企业的经营发展。

从不良率方面来看,除民生银行外的华夏、浙商、光大银行均低于全行水平。目前只有4家股份行在半年报中披露了其普惠型小微贷款的不良率情况,利率最高的民生银行,其普惠型小微贷款的不良率也最高,为2.47%。这一不良率与上年末相比,已下降了0.63个百分点,同时已是近三年最低。不过仍比民生银行全行不良率(1.8%)高出了0.67个百分点。在已公布不良率的四家股份行中,光大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的不良率最小,仅为0.7%,比其全行不良率(1.36%)低0.66个百分点。此外,华夏银行和浙商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的不良率分别为1.49%和0.79%,分别较其全行不良率低了0.29个百分点和0.71个百分点。

五、综合评价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成

(一)银行普惠金融规模

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速,在普惠金融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领域银行信贷投放规模持续发力。国有大行继续发挥带头作用,股份行、城农商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继续增长。2021全年,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9.07万亿元,较去年增长3.81万亿元,同比增长24.9%。

普惠金融的新增量大多来自大行和股份制。国有大行依然发挥着“头雁作用”,2021年4月19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的《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五家大型银行要努力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全年增长30%以上。截至2021年末,国有大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为35.7%,顺利完成任务。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21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分别21.9%/20.3%/16.9%,增速虽然对比上年略有下降,但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普惠金融贷款投放上,大行和股份制都在持续加码。而传统城商行、农商行在普惠金融贷款的增长也在提高,但是基本上保持稳定,普惠金融的新增量大多来自大行和股份制。

(二)银行普惠金融风险

普惠金融的属性在客观上决定了相关金融业务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回报率相对较低。普惠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作为高风险人群的服务对象。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中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主要包含低收入家庭、农民、农民工、下岗人员、老弱病残等,这些群体本来就是高风险群体,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还款能力差。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向来高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平均值,2021年末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63%,远高于城市商业银行1.90%的不良贷款率。

特别是2020年以来,我国银行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国内外挑战和严峻经营压力下,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以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切实向实体经济让利,但像制造业、小微板块这些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信贷利率低不良高,同时在监管导向下,实际利率也较低,对信贷资产整体收入和拨备计提产生较大压力。银行在落实多部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通过减费让利,延期还本付息,以及纳税和分红等方式,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举措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也产生较大抑制作用,影响银行的基本面情况和估值水平。

(三)银行普惠金融收益

1、发展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赢得政策红利的重要载体。当前,国家对普惠金融开展较好的商业银行给予了丰厚的政策支持。例如,《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提出以下支持政策:一是提升小微不良贷款容忍度,促进从业尽职免责落地实施。二是完善涉农和中小微企业贷款核销处置政策,对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三是对普惠金融业务达到一定标准的金融机构在存款准备金政策方面给予一定激励。四是在宏观审慎评估(MPA)政策参数方面,对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工作执行较好的商业银行予以适当倾斜。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将有利于商业银行充分获取政策红利,促进业务可持续发展。2020年,张家港行收到的企业所得税财政补贴及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25,834,600元。

2、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提升息差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及内部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息差急剧收窄成为制约商业银行盈利增长的瓶颈之一。与其他业务相比,普惠金融可以成为商业银行提升息差水平的主要突破口之一。以普惠金融的重头戏小微金融为例,一方面,商业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时,拥有更大的定价权,能够从资产端增加贷款收益;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放贷基础上吸收小微企业存款时,具备有利的议价权,能够从负债端降低存款成本。与此同时,随着小微业务规模的不断壮大,“一增一降”效应将进一步放大,息差水平将获得持续显著提升。2021年第三季度,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质量较好的常熟银行、张家港行的净息差为3.03%,2.45%,明显高于其城农商行水平。

3、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改善客户结构的重要方式。当前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较为单一,这与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大中型客户有关。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大中型企业的“去产能、去杠杆”进程加快,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受到明显的影响;随着“金融回归本源”和“金融降杠杆”等政策落地,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大型企业及金融机构本身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在获取金融服务过程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使得商业银行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相比对公和同业业务,普惠金融业务涉及的客群种类多样,并且都有较为广阔的发展预期,对于商业银行客户结构改善非常有利。此外,大中型企业也是由小微企业成长而来,发展普惠金融能够为商业银行培养大中型客户夯实了基础。

4、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分散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当前,“防范金融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并列为金融发展的三大任务。从商业银行现状看,虽然业务不良率有所控制,但仍然面临反弹压力,尤其在防控重大风险上面临挑战。普惠金融天然具有分散风险的优势。以小微金融为例,一方面,小微业务笔均金额较小,不易形成风险集聚;另一方面,小微业务客群分散,操作灵活,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即便出现逾期或不良贷款,放款主体不仅可以依靠技术手段进行精准催收,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批量处理。此外,“收益覆盖成本”的风控理念,能够使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更为灵活且富有韧性。2021年第三季度,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质量较好的常熟银行、张家港行的不良率为0.81%,0.94%,明显低于其城农商行水平。尤其是张家港行随着普惠小微贷款规模增长,不良率和关注类贷款在持续下降。

5、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的重要方向。普惠金融业务存在分布广、组织散和风险高等特征,通过传统手段发展普惠金融,存在效率低、效果差、效益弱等问题,导致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业务不可持续。随着技术进步,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能够支撑普惠金融业务的获客渠道创新、营销方式创新、客户服务创新、信用评级创新和风控手段创新,是商业银行规模化发展的有力抓手。当前,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研究推进稳健,实现落地应用成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事实上,包括蚂蚁金服、腾讯金融和京东金融等在内的金融科技巨头,工行、建行、交行、民生和浙商等在内的大中型商业银行都已借助金融科技实现小微发展效率提升。

(四)普惠金融业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大使命,商业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是普惠金融长远发展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普惠金融可持续性不足的挑战。我国主要是靠用依赖补贴式的特惠金融手段,来弥补普惠金融最底端客户即贫困群体金融服务不足的缺陷,针对特定的政策目标和服务群体,例如脱贫攻坚战是必要可行的。但是商业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是普惠金融长远发展的关键要素,需要持续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推进普惠金融过程中,不少金融机构的商业运作模式缺乏可持续,阻碍金融服务提供者扩张商业潜能,也难以全面发挥普惠金融的基本功能。例如,国有商业银行可能会受特定政策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和创新激励的作用,难以完全采用市场化方式提供金融服务。相比于大中型金融机构,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的独立性不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相对较少,经营和盈利面临较多困难。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过程中设置跨越长周期激励考核、注重成本可控、借力金融科技打造智能化风控体系等,积极探索“愿做、能做、会做、敢做”的长效机制,推动普惠金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要健全普惠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机制。首先,在,既要计算长期有形回报,也要计算无形回报,包括提升公司形象所带来的增加价值。其次,要注重成本可控。要把普惠金融作为一个长期事业来做,普惠金融的产出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因此成本投入也要注意量力而行,周期平衡。不能一时兴起,过度投入造成难以为继。再次,要坚决防止出现“过度金融”。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准确计算和核定其金融需求,提供有针对性、能解决其问题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决不能追求花架子,做华而不实的表面功夫。提供的金融服务不能大大超出其真实需求,那样效果会适得其反,不仅加重其金融负担,也容易形成金融风险。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2007年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普惠金融的战略定位。并一直秉承“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精神,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依托独特的网络关系、地缘优势和品牌效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积极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模式,充当了中国普惠金融的先行建设者、小额信贷的主要提供者。为做好普惠金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不仅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还建立了控制风险的IT系统。自2009年起,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就将选拔、培养对普惠金融有经验、有热情、有能力的扎根农村的大学生群体作为人才发展战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发的信贷系统实现了贷款业务交易、资金调拨、会计核算和信息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系统具备实时监控和自动预警功能,提升了贷款业务的服务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

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截至2021年6月末,有效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905.03亿元,占各项贷款比例超过14% ,稳居国有大行前列。在服务“三农”方面,强化“三农”金融服务,在县及县以下地区配备自助设备10万余台,助农金融服务点近4万个,涉农贷款余额1.5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例约为四分之一,是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重要供给者、农村经营主体的重要融资渠道、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桥梁、农村脱贫攻坚战的积极助力者。

截至2021年6月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存款额从成立之初的1.3万亿元跃升至10.91万亿元;信贷类资产业务从零起步,目前余额6.19万亿元;银行净利润也从2007年的6.5亿元跃升至2020年641.99亿元。邮储银行在坚持普惠金融定位的前提下,已经基本做到了商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最具“微贷”业务特色的上市商业银行,常熟银行属于国内较早的普惠金融探索者和坚定行动者。2001-2009年,中国农村信用社探索股份制改革,农商行迎来大发展。常熟银行坚持服务“三农两小”的市场定位和“做大户数、做小客户”的小微金融经营战略,在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可持续、可复制、独具特色的“常农商微贷模式”。2019-2020年,中小微贷款“掐尖”现象频发,常熟银行发展遭遇考验。国家政策支持小微金融,大型银行服务下沉,大力开拓中小微客户市场,对中小银行产生挤出效应。常熟银行也遇到了优质客户流失、专业人才被挖走的压力,贷款收益率下降。2020年下半年以来,常熟银行开启战略转型,息差连续改善。常熟银行以场景金融作为突破点,战略重心“向下”发力乡村振兴领域,“向偏”服务普惠金融覆盖薄弱地区、“向信用”解决贷款难问题。通过改革,常熟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降低,息差边际改善明显。

以全行口径“个人经营性贷款”为例,分年度数据显示,该类贷款过去十二年平均年增速约35%,说明下沉小微战略执行有力,新增信贷资源不断向小微倾斜,其业务增速和质量均可代表国内中小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优良水平;同时,该类贷款在全行贷款中占比逐年提升,过去六年提升了16个百分点,说明贷款结构调整和大零售战略转型成效明显。

常熟银行的小微模式成功被复制的三个条件为存在合格的信贷经理将服务下沉、引入高科技的信贷工厂模式以及广泛的物理网点和线上工具。满足这3个条件,银行业务就能在一些偏远区域持续下沉,同时风险可控。一家优质的上市银行不仅要有准确的定位,还应拥有时代使命。农商行经营的核心要诀在于坚守核心市场定位,坚持“做小、做散、做微”,服务老百姓的市场定位。常熟银行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未改变扶持小微、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用自己的模式去培育小微经济体,在农村金融领域形成小草、灌木、乔木茂密共存、梯状成长的良好生态。
六、普惠金融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四个特点:一是银行保险机构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践行普惠金融战略;四是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促进普惠金融利率向低利率方向发展。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导下,不断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商业银行存款成本有望继续下降,进而为银行资产端的贷款利率下行创造空间,稳中趋低应该是未来利率发展的一个趋势。以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增速和利率减少量作为变量对银行业绩进行敏感性分析。2021年普惠金融贷款余额为26.52万亿元,对比2020年21.53万亿元增量为4.99万亿元,贷款利率为4.98%,通过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当年增量与贷款利率的乘积得到普惠金融贷款银行利息收入2485.02亿元。当2022年贷款余额增速为20%时,随着贷款利率的下降,2022年新增贷款所获利息收入对比去年会减少。但随着2022年贷款余额增速的增加,即使利率下降,2022年新增贷款普惠金融贷款的利息收入对比去年会增加。尤其当2022年贷款余额增速为30%,即使利率下降40个bp,2022年普惠金融贷款新增7.96万亿元,贷款利率为4.58%,所获利息收入为3643.85亿元,对比去年2485.02亿元利息收入增长了46.63%。

继续推广普惠金融监管沙箱试点范围。今后几年要进一步推进“监管沙箱”试点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普惠金融领域有关贷款实行免征增值税、印花税,减征企业所得税,重点拓展人工智能、3D传感器、人脸(指纹)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交易风控、舆情分析等场景应用,融合创新,培养一批普惠金融试点城市和实验项目,不断降低迭代和试错成本,进一步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中路3号盛达金融大厦
    0931-8838582
    页脚二维码
    Copyrights © 版权所有 甘肃公航旅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 陇ICP备1500050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231号 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231号